步道簡介
眠月線為1913年起開發之塔山線,起於阿里山新站,止於石猴站,1915年正式完工通車,為阿里山林場線鐵路兩條主要主線之一。 鐵道由沼平往東北經對高岳西麓,而後轉向西北貫穿塔山山脈向北到松山西麓下的眠月「石猴」,全長有9.26公里,原始橋樑有24座、隧道12座(現有橋樑21座、隧道14座),終點石猴高海拔2318公尺,最大坡度達千分之33,尤其大塔山是全岩層的山岳,貫穿大塔山2號隧道(原始編號),更長達414公尺,工程十分艱鉅,是一條路線崎嶇且風景迷人的森林鐵道。 此路線原本是民國60-70年間,救國團溪阿緃活動中的一段行程,沿路可看到森林、鐵道、車站、廢棄林業工作站等具特色的景觀,1999年因921大地震,整條路線坍方崩壞,眠月線鐵路嚴重毀損而暫停行駛,八八風災後鐵道舊線及車站更顯頹圮不堪,然而,斑駁錯落的時空感,卻更顯眠月線之難得與靈氣,為回溯台灣林業史必走之路徑。

人文生態
.眠月線: 1905年有阿里山之父稱號的琴山河合博士到石鼓盤溪考察林木,當晚,月色與參天林木相互輝映,伴著淙淙流水聲,眠於月下,這美好靜謐的景象讓他留下深刻印象;然而,1919年他又回到此地,發現林木已被砍伐殆盡,美景不再,感傷之餘寫下這首詩:斧斤走入翠微岑,伐盡千年古木林,枕石席苔散無蹤,鳴泉當作舊時音。
為了紀念當年眠於月下的情懷,他將此地取名為眠月,眠月線也成為塔山線的另一個名稱。
.阿里山百年鐵道: 阿里山、八仙山、太平山為日治時期台灣的三大林場,1899年日人發現阿里山蘊藏豐富紅檜等林木,1906年由民間之大阪合名會社藤田組經營,後因其資金短絀而收歸國有,成為官營之伐木事業。1912年開始伐木事業,12月阿里山-嘉義間鐵道建設完成,起點在嘉義北門車站,本線及主要支線仍保留使用,目前嘉義至阿里山營業路線長約71.6公里,為世界知名之登山鐵路之一。
動物
野生動物數量與種類都十分豐富,包含許多瀕臨絕種的保育鳥類如林雕、赫氏角鷹(俗稱熊鷹)、藍腹鷴、帝雉、灰林鴞、黃魚鴞等,更是台灣鯪鯉(穿山甲)的海拔分佈最高限;還可見到朱鸝、冠羽畫眉、酒紅朱雀、青背山雀、煤山雀、松鴉、星鴉、阿里山鴝(栗背林鴝)等一百多種鳥類,以及千元大鈔「國鳥」帝雉;常見動物則有黃喉貂、山羌、台灣獼猴、台灣野山羊、條紋松鼠等。
植物
台灣一葉蘭為國際間享有盛名之野生蘭花,常出現在台灣山區盛行雲霧之檜木林或常綠闊葉樹林,著生於林緣或林外之峭壁岩石表面,並有蘚苔植物相伴,眠月線沿線兩側海拔高度約2,300公尺之處,有大規模台灣一葉蘭群落形成,除台灣一葉蘭以及紅檜、柳杉林,楓香外,尚有阿里山千層塔、台灣擦樹、華參、阿里山十大功勞、威氏粗榧、阿里山山櫻等稀有植物。
地形樣貌

阿里山山脈的岩層大多是地質年代較年輕的砂岩、頁岩和砂頁岩互層。東部山區屬阿里山山脈,由大塔山、石水山、兜山、萬歲山、塔山、祝山、尖山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構成,溪流橫貫其間。清水溪上游段因地形起伏,流經岩壁巨石,瀑布景觀特別發達,在瑞峰、瑞里、豐山境內清水溪支流流經處就形成了龍宮、雷音、雲潭、石鼓盤瀑布等景觀。
特色
百年林鐵風華為不容錯過之經典,而行走杉林、紅檜森林更是舒暢寫意,搭配鐵路橋、枕木、林業工作站等斑駁遺跡,宛若穿越台灣過往;此外,不同季節各有美景,春賞櫻、秋賞楓、夏避暑之勝地。